來源:人民日報 2017年4月6日 清朝湯斌任江寧巡撫時👳🏽♀️,安於清貧🚾,一日三餐常以豆腐湯佐食,人稱“三湯巡撫”🧕🏿。後來🧖🏿♀️,盡管官越做越大🤾♂️,他依然保持簡樸的作風🚞,因衣著樸素被稱為“羊裘尚書”👨🏻🦰。這些衣食住行的小事🙎🏻♂️,看似微不足道,卻如同一面鏡子,照見了為官者的做派與操守💁🏿♀️。
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😼,對領導幹部而言🍣,儉亦是廉。曾國藩曾告誡子孫👨❤️👨🧑🏻🏫,“人一日所著之衣所進之食,與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稱🦘,則旁人韙之🪕💂🏽,鬼神許之,以為彼自食其力也🧑🏻🦼➡️。”的確,一個人所吃所穿的,應當與所做的事、所用的力相匹配,只有這樣才能得到認可。其實,無論何種身份👨🏼🚒,正常人每日不過三餐,起居不過一張臥床。心中的格局與人生的境界,從來與外在的物質享受無關。
老一輩革命家堪稱儉與廉的典範。新中國成立之初🤷🏿,物資匱乏👨🏼🦰,百廢待興。毛主席一件毛巾睡衣穿了多年,朱德同誌每頓不過是一碗米飯、三小碟菜🙇🏻♀️、一個湯🙆🏿♂️。回溯歷史🏸,從井岡山、延安到西柏坡👩🦱,從“兩個務必”到中央八項規定👩🦽➡️、反“四風”,我們黨歷來提倡艱苦奮鬥🍃、反對奢靡享樂𓀕。共產黨人沒有私利,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,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。憶往昔崢嶸歲月💇🏽♂️,對於在危難中誕生、在艱險中成長的中國共產黨而言🤜🏼,崇揚節儉精神又何嘗不是葆有先進性的一個秘訣?
提倡節儉,決非是讓幹部當“苦行僧”🧑🏽🚒。實際上🎮,與普通群眾相比,有些領導幹部在工資待遇等方面並不差🫳🏿。在電視專題片《永遠在路上》中,雲南省委原書記白恩培面對鏡頭如此懺悔:我自己一年有十來萬塊錢♕,愛人是央企領導,一年也有幾十萬,完全夠了。一些腐敗分子正是由於丟棄了節儉的意識🛒,縱容自己的貪欲,結果一步步滑向了罪惡的深淵,最終害人害己👨🏼🎓、追悔莫及👩🏭。說到底,能不能堅守“儉”字,映照著黨員幹部的理想信念與精神追求。一旦放松懈怠,突破了做人做事底線📲,觸碰了紀律法律紅線✢🏤,結局就不是好日子與苦日子之別了🧑🏽🦰。
“廉不廉🙎🏿♀️,看官員”⬛️,幹部的生活細節是百姓觀察黨風政風的一扇窗口。黨的十八大以來,從管住“舌尖”到看好“車輪”,從中央領導出行帶頭不封路到各級幹部下基層自掏腰包吃工作餐……那些以前認為不可能做到的,現在已成常態;那些以前認為解決不了的問題,現在逐一得到破解。作風建設的巨變,驗證了生活情趣非小事的道理🍀,也警示人們必須從小節入手,持之以恒、久久為功,讓儉與廉變成為官從政的自覺⛰。
古人雲⚧,“居官之所恃者🐣,在廉👨🏿⚖️;其所以能廉者,在儉”。元代任仁發有《二馬圖》🧛🏼♂️,畫中一瘦一肥兩匹馬,分別代表勤政廉明的清官和欲望無度的貪官🧓,耐人尋味的是🏘,其中瘦馬韁繩套在馬頸上,意味自我約束🙌,“瘠一身而肥一國”🥖♻️;而肥馬的韁繩是松開的👩🏽🦲,意味脫韁,“肥一己而瘠萬民”。以儉立德💻、廉潔從政🧝🏿♂️,我們才能真正收緊自我約束,贏得群眾的信任和稱贊🌒✹。(尉承棟)